
在几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01不愿为驸马
事实上,唐代有很多人是想尽办法不愿意当驸马的。
王徽,唐宣宗大中十一年的进士,进士在当时含金量颇高,于是他中进士之后,被唐宣宗下令列入驸马的候选人名单,有很大希望迎娶公主,攀龙附凤,将来前途不可限量。谁知当王徽知道这个“好消息”,吓得魂飞魄散,当即找到当朝宰相求情希望不要被任命为驸马爷。他表示自己已经四十岁了,年岁已高,且体弱多病,实在不适合作皇帝的驸马爷。唐宣宗听了宰相的汇报,或许是不愿意强人所难,就满足了王徽的愿望。
不过有成功“下船”的就当然还有不成功的。比如郑颢,他是唐宪宗时的宰相之孙,在唐武宗会昌年间高中状元。到了唐宣宗继位,长女尚未出嫁,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向唐宣宗积极推荐郑颢,唐宣宗对郑颢十分满意,执意将自己的长女,也就是万寿公主嫁给郑颢。不过当时郑颢已与卢家大小姐有婚约,并已经在迎娶的路上,车驾行至郑州,为白敏中所发的堂帖追回。终于不得不迎娶公主。于是郑颢便就此恨上了自己的“媒人”白敏中,常常于唐宣宗前告他的黑状,只不过宣宗皆不以为然。
其实,唐代很多驸马迎娶公主乃皇命加身,不得不为,太平公主初嫁给薛绍,薛家紧张得不得了,特别向家族中的一位长辈请教,长辈答以小心谨慎就没有什么大碍(“苟以恭慎行之亦何伤”),并强调似的加上了一句民谚,“娶妇得公主,98迷吧,无事取官府,不得不为之惧也”,就是说娶了公主就等于把官府娶回了家,以后非得小心谨慎不可。

02性情古怪的公主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红妆时代”,贵族女性地位很高,作为皇帝的女儿,公主的性情许多也并不怎么好。

反映唐代贵族女性生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宣宗的女儿永福公主,一次与唐宣宗一起吃烤鱼,因为烤鱼上的晚了点,公主勃然大怒,把汤勺与筷子都折断了。唐宣宗十分惊诧,本来永福公主已经许配了人家,唐宣宗感觉自己女儿的脾气,嫁给士大夫之家怕是会惹得不得安宁,于是临时换成了广德公主。
脾气大不说,唐代因为风气开放,公主虽然已经嫁给驸马,却常有红杏出墙之举。唐高祖的永嘉公主,虽然嫁给了窦奉节,但却跟杨豫之私通。唐太宗的合浦公主,虽然嫁给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但却跟辩机和尚(玄奘的得意弟子)私通。唐中宗的安乐公主,虽然嫁给了武崇训,但又常和武延秀厮混在一起。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公主如此性情,对于娶公主这样的差事,士大夫们自然是望而却步者多。
03不稳定的婚姻
由于迎娶公主导致婚姻与政治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所以驸马与公主的婚姻往往也随着政治的起起落落而分分合合。
据学者统计,有唐一代,公主再嫁、三嫁者凡32人(加上和亲公主则为34人),其中高祖女4人,太宗女6人,高宗女1人,中宗女4人,睿宗女4人,玄宗女9人,肃宗女2人,代宗女1人,顺宗女1人。几乎达到唐代公主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除了一些驸马死于战乱或者自然疾病外,大部分是在政治上失势,或被诛杀,或被贬谪,于是公主再嫁。
所以迎娶公主并不总是能起到政治“护身符”的作用,甚至还有可能因为与政治紧紧捆绑的原因而遭池鱼之殃。
曹节为什么要骂曹丕?是真的不愿意曹丕称帝吗?
皇后骂,是真的不愿意曹丕称帝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最后一个是汉献帝,说起汉献帝也是个悲情的皇帝,被立为皇帝,在军阀纷争中做了31年的傀儡皇帝,夹缝中求生存,被迫给曹丕以后,又做了14年的山阳公而。 汉献帝这一生有两个皇后,其中一个是,另外一个是曹节,伏寿是西汉大司徒伏湛八世孙。父亲伏完,伏完历官辅国将军、中散大夫、屯骑校尉。 汉献帝还有个妃子是董贵人,其父董承由于密谋杀曹操,被曹操杀死,又要求杀董贵人。献帝认为董贵人怀孕在身,连连请予免诛,终不能得。看了这个情况,从此心怀恐惧。于是给她父亲写信,讲曹操残酷逼迫的凶相,要她父亲秘密地图划铲除曹操。伏完不敢动手。 事情败露以后,伏皇后家也没有好下场,曹操将伏后下于掖庭暴室,幽禁去世(《曹瞒传》称当场被杀),所生的两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杀,宗族有百多人亦被处死,伏寿母亲盈(可能即樊普姐)等十九人都被流放到涿郡。 伏皇后死后,曹操让汉献帝立自己的女儿曹节为皇后,汉献帝没有办法,只得依从,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汉献帝很难对曹节有好感。 有没有好感,汉献帝的生活都要过下去,曹操死后,曹丕即位,曹丕的逼迫汉献帝禅让,曹丕事先写奏折“推辞”三次,直到汉献帝地“求”,他才“勉强”答应。曹丕还命人在搭建“禅让台”,预备上演一出类似“尧舜禅让”的虚伪把戏。 禅让要有玉玺啊,玉玺在曹节手里,曹节就是不给,《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人,亲数让之,以玺抵轩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尔!”左右皆莫能仰视。 其实很清晰,曹丕派人要了很多次,曹节都没给,最后没办法,才把玉玺扔在台阶下面,曹节是真的不想给吗?恐怕只是演戏吧。 虽说曹节是汉献帝的皇后,但是以当时的情况,汉献帝和曹节很难有感情,或许,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曹节,对汉献帝监视的可能更大一些。而多次没有给或许只是做做样子,如果真的不想给,可以藏起来或者毁掉,虽然不能阻挡曹丕称帝,但是会让曹丕的皇帝不完整,而曹节最后扔到了台阶下,很明显是在给曹丕帮忙。 或许《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节更能反映曹节的想法,当曹丕逼汉献帝禅让时,曹节对汉献帝破口大骂,说:“你说我兄长是篡国之贼,你先祖只是丰沛一嗜酒匹夫,无籍小辈,尚且劫夺天下。我父亲扫清海内,我兄长屡有大功,有何不可为帝?你即位三十多年,如果没有我父亲、兄长,你早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丕直到临死前为什么才愿意封爵太子?他是什么用意?
你真的了解为何要直到临死前才肯册封太子?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末年,已经沦为傀儡,真正的当家人是贵为魏王的。其实依照曹操的权势和能力,要称帝自然不在话下,但是曹操没这么干,当然不是他不想,只是时机不成熟,南边那两位老冤家--和--是时刻准备着,只要曹操一称帝,这二位会毫不犹豫的,以最快的速度扯起“讨伐曹贼”大旗,这种赔本买卖曹操是不会干的。但是夺天下是曹家人的梦想,这事儿还是得尽早落实,于是曹操在“临走”之前把一切路铺好了,就等着曹丕去走完这“最后一程”。 曹丕果然没让老爹失望,在曹操去世自己继承魏王位的同年,就逼着刘协禅位给自己了,这场禅位大戏整整表演了一个多月,终于曹丕在“无法推辞”的情况下,接受了刘协的禅位。你说这曹丕多矫情,怎么就不能跟孙权似的,劝谏称帝仅“一个回合”就欣然接受了。 不管怎么样,曹丕当上了,完成了曹操的遗志,建立了大,只可惜曹丕才干了七年就一病呜呼,撒手人寰了,享年40岁,真是英年早逝!就在去世的前一天,曹丕才决定册立嫡长子为太子,同时任命、、曹休和辅政。为什么曹丕到临死之时才确定册封曹叡为太子呢?答案就是曹丕其实很不待见曹叡。可以说曹叡这个继承权真是来之不易啊。 那么为什么曹丕不喜欢曹叡呢? 这个要从曹叡两个母亲说起,你没看错是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母(具体名字不详,一说名叫),和后母。甄氏出生在官宦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而且文化素养也很高。东汉末年战乱四起,老百姓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甄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战乱期间利用家里的谷物低价收购了大量财物,甄氏当时只有十几岁,于是劝说母亲(甄氏父亲在其三岁时便去世了)“战乱期间,收获这么多金银身外之物,可不是一件好事儿,眼下外面到处都是饥饿的灾民,不如我们将家里的粮食拿出来赈济四方灾民,这也是积德行善的好事啊”。于是,家里人开仓赈济,无偿接济灾民。这件事可以看出来,甄氏这个人很善良,而且不贪图富贵。 曹丕继承魏王位后就更加宠幸郭女王而冷落甄氏,并同时将郭女王和甄氏册拜为夫人。曹丕当上皇帝之后,迁都洛阳,将郭女王册封为“贵嫔”,地位仅次于皇后,而甄氏依旧为夫人,显然郭女王已经踩在了甄氏的“头上”了,并且更加过分的是,曹丕带着郭女王到了洛阳,而把甄氏留在邺城,于是备受冷落的甄氏难免有些怨言。 郭女王想要当皇后,甄氏这块“绊脚石”是一定要踢掉的,于是一场后宫斗争大戏上演了,郭女王先是一顿汇报甄氏在邺城的怨言,进而把甄氏和小叔子的绯闻汇报给了曹丕,于是曹丕大怒,三尺白绫“快递”到邺城,甄氏,据说甄氏死后以发遮面并嘴中塞糠,可怜贤德淑惠的甄夫人竟落的如此下场,曹叡也因此由齐公(公爵)被降为平原侯(侯爵),此时曹叡只有17岁,仅仅是为少年。 黄初三年,郭女王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皇后,你一定以为这女人是“心机婊”,当上了皇后,还不得。实际情况恰恰相反,郭女王不但孝顺婆婆,还经常给其他妃子掩饰错误。不但如此,她对自己家人也很有约束,经常告诫他们不可以因为是我的亲戚,做事情便可以破格甚至不讲原则,所以人民群众对她评价还是颇高的。 虽然郭皇后母仪天下之形象工程做的可谓完美,可是她的“肚子”就没有那么争气,迟迟不见有喜,废长立幼的计划不得不一拖再拖。曹丕见郭女王没嗣,就下诏令让曹叡称郭女王为母并奉养郭女王,这个曹叡当然不情愿,而且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曹丕知道曹叡态度如此恶劣,“废长立幼”四个字瞬间又闪现在了脑海里(其实这四个字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他的脑海),曹丕打算立曹礼为太子,曹叡知道这个消息后,赶紧转变对郭女王的态度,母亲长母亲短,对他的后母极为孝顺,郭女王毕竟是女人,又没有子嗣,见到曹叡对自己如此恭敬,便对叡儿疼爱有加,有了后妈这个够大够强的后盾,曹礼当太子是甭想了。当然曹丕是有主见的,不是什么事儿都老婆说了算,虽然曹礼没当上太子,你曹叡也不见得有戏。 老臣刘晔对这位少主的评价那是相当的高,刘晔是曹操时期二代谋士中的佼佼者,此人聪明程度不在之下,只可惜不太懂得政治,也不大会,因而在曹丕时代不大得志。有一次曹叡单独召见了他,与他交谈许久,交谈之后刘晔给曹叡的定位为“有秦皇汉武一般的能力与胆识,只是人年轻了些”,很多人都认为刘晔的评价未免过高了吧,这个耿直的老头儿也学会拍马屁的了?事实上,刘晔还是那位耿直而又聪明的老头。 辅政大臣,真是让新皇帝欢喜也让新皇帝忧,辅政就必然会干政,随着曹叡皇位坐的越来越稳,“”四个字在他的脑海里出现的频次越来越多了。而同时,这四位大臣之间也是矛盾重重,说白了都是权力那点事儿。这其中怨言最大的就是曹休,作为四位辅臣中唯一的、正宗的宗室皇亲,由于坐镇江东,没能够参加曹丕的托孤大会,导致自己地位偏低,这的确让曹休十分不爽,尤其是低于那位“假”宗室曹真(曹真是曹操养子,本性秦),着实让曹休愤懑不已。而这一切,早就被政治嗅觉极其敏锐的曹叡所熟知。 曹叡本着有矛盾就得调和的原则做了一次人事大变动,而且变动也十分突然,具体如下:曹休为大司马,曹真为大将军,陈群为司空并录尚书台事而司马懿为,大司马是全国军队总司令,武将类官职之第一把交椅,所以曹休的官职一下子超越曹真,心里顿时舒服了,而曹真也别郁闷,自己也是连升五级坐上二把交椅,结果也很不错,所以二曹之间的矛盾化解了。至于陈群,那就是明升暗降没了实权。不过这一切只是刚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