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延嗣是小说《杨家将》中金刀老令公杨业的第七子,并州太原人,人称“杨七郎”。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小时候读《杨家将演义》,杨七郎打擂,印象深刻,在记忆中,杨七郎是杨家将中武艺最高的人,曾力杀四门,最后被“奸臣”潘仁美所害,本来这一切都是小说家的妙笔生花,98迷吧,那么,古代上真的有一个杨七郎吗?
可以肯定地说,古代上杨业确实有七个儿子,七子叫杨延彬,由于杨业“死于王事”,宋廷擢任杨延朗演义中的杨六郎杨延昭自供奉官迁崇仪副使,杨延彬也就是杨七郎录为殿直,并没有上战场抗辽杀敌,只有杨延朗杨六郎一直奋战在边关,由于今河北保定、易州、徐水、满城、望都一线是辽军入寇南下的路线,为控扼这条咽喉要道,杨延朗在保州一线任职,与他同时任职这一地区的有个勇将杨嗣也就是演义中杨七郎杨延嗣的原型,时称“二杨”。
说来这个杨嗣,论年纪还是杨延朗的长辈,生于后唐应顺元年公元934年,瀛州今河北河间人,与杨业家族没有亲属关系,连同乡都不是。
杨嗣可以说出道比较早,杨延朗还没懂事时,杨嗣已经是一员将领,他的哥哥叫杨信与杨业的父亲、杨延朗的祖父同名,是老赵与二赵的心腹,深谙官场之道,虽然是行武出身,洞察到上层的权力之争,这游戏不好玩,弄不好惹火烧身。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那些资历深的开国元勋都退居二线,老赵提拔了侍卫“保镖”张琼为殿前司都指挥使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官,兵马司令呀,后来张琼“因罪”被处死干涉了朝廷上层的权力之争,杨嗣的兄长杨信继任殿前司都指挥使,上任不久,杨信得了“病”,不能说话了,临去世前,宋太宗宋太宗赵光义前来探望,杨信竟然开口讲话了,原本杨信不想卷入政治斗争,深知处于权力高层,言多必失,便以得病为由,装聋作哑,这不由令宋太宗感到意外,故后人称杨信为“哑巴太尉”,朝野上下,都十分敬重杨信的人品。
杨嗣并没有借兄长的威望来谋取功名,而是踊跃投身军中,到前线大显身手,从低层做起,屡立战功,颇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一直处身于边关前线,与契丹兵马击战。
自中原王朝失去地理位置主要的燕云十六州后,门户洞开,给在北方雄起的契丹人提供了便利条件,契丹铁骑有了纵横驰骋的空间,利用骑兵强大的机动能力,蹂躏河北大平原。
二、扬威边关的杨嗣
杨嗣驻守的高阳关、保州一线,恰恰是契丹铁骑南下必经的第一道防线,只要战事一起,契丹铁骑蜂拥而至,而宋军一直以步军为主,难以与契丹铁骑抗衡,杨嗣深深地认识到,在战场上骑兵的主要性,便精心组建了一支骑兵,虽然人数不多,但以骑制骑,收到效果,增加了军事机动性,常常率骑兵迂回攻击,打得契丹人胆颤心惊,避其锋芒。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冬,辽军大举南下,接连攻克北宋时期边境数城,时为镇、定、高阳关行营都部署的傅潜畏敌怯战,手据重兵不敢出击,杨嗣时任保州刺史、缘边巡检,主动出击,大胜辽军,杨延朗也固守遂城击退攻城辽军,于是,“二杨”之名传遍边关。
宋真宗召杨嗣入朝,亲自接见他,要升位杨嗣为团练使,杨嗣上奏道:“臣久与杨延朗联职,今一旦骤然居于其上,故愿且守旧官!”
杨嗣在军中的资历高于杨延朗,却能够不争功,令宋真宗颇为嘉赏,故并命保州刺史杨嗣与莫州刺史杨延朗为本州团练使。
宋真宗对朝中大臣说:“杨嗣及杨延朗并出于疏外,以忠勇自効,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乃及于此。”
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冬,辽军又一次大举入寇,杨嗣与莫州团练使杨延朗以及李继宣、秦翰各统本部兵马分屯静戎军即梁门、威虏军即徐水一带,杨延朗设伏于遂城西北的羊山西麓,大胜辽军,随后杨嗣挥军追杀,斩杀两千余人,获得大捷。

杨嗣唯一一次败仗,是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春,辽军再次进攻保州,杨嗣与杨延朗率军增援,遭到辽军袭击,损失巨大。
宋真宗因二杨素以忠勇闻名,并没有责贬。
宋辽签定澶渊之盟后,杨嗣调任镇州路副都部署,七十九高龄出任天雄军副都部署,后以左龙武大将军退休。
到了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杨嗣八十一岁时去世这年,杨延朗也去世了。
《宋史》评价说:“嗣与延朗久居北边,俱以善战闻”,难怪后人创作《杨家将》,把杨嗣演义成杨七郎。
回眸古代,有多少抗辽将领的事迹,湮没在古代长河中。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铁穆耳在位期间的为证举措有哪些 历史对于他的评价是什么样的
为政举措 政治 整顿行政 成宗即位后,对中央人事没有做大调整,仍然任用中书右丞相、平章布忽木等执政。一方面多次赏赐诸王、公主、驸马,增加官员俸禄。一方面厉行整顿吏治,约束权贵。例如,成宗即位的第二个月便下诏各道廉访司及时追查转运司官员欺隐奸诈的案子,以防止管财政的官员贪污中饱。同年十月,要求中书省臣约束属宫官,凡对公事敷衍塞责者处以笞刑。 元贞元年(1295年)七月,下诏告诫全体官吏,有再犯贪赃之罪者,罪加二等,从重处理。不久,又将对贪赃罪的处理改为罪加三等。十二月,下诏禁止诸王擅自干预地方行。这些措施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 晚年弊政 他在位前期基本上保持了守成的局面。但是,为了酬谢拥立他的诸王贵戚而滥增赏赐,很快造成国库“向之所储,散之殆尽”,“岁入之数,不支半岁”的枯竭局面,只能依靠挪用钞本来维持,导致钞币迅速贬值。在用人上,他所倾心任用的仍是(赛典赤孙)、阿里等一批色目官僚。 他在位后期,因连年患病,这些色目官僚与皇后卜鲁罕内外勾结,淆乱朝政,官场中贪污因循的风气大盛。为了能建功后世,提高威望,铁穆耳又发兵征讨八百媳妇(今泰国北部等地),使西南大扰,酿成云南、贵州各族人民起义。这些举措都导致国力空虚,政治日趋黑暗。 军事 安定西南 大德中叶,随着守成政治稍见成效,成宗渐起开边之心。大德二年(1298年),缅国掸族势力日益强盛,遂在土官阿散哥也兄弟等人率领下攻入缅都蒲甘,翌年杀缅王及世子宗室等百余人。阿散哥也等人曾奉贡入朝,向元政府报告废黜缅王的原因。但忠于缅王的地方官员和出逃的缅王王子,都向告发阿散哥也兄弟在称乱过程中渺视元朝对缅国的宗主权。大德四年(1300年),元廷以阿散哥也擅自废立元朝册立的国王,命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薛超兀儿、左丞忙兀都鲁迷失等率军一万二千,取道永昌腾冲,于十月间入缅作战,宗王阔阔受命随行监军,“以镇兵威”。元军围攻木连城达两个月。制止不力,也随后撤军。这年秋天阿散哥也兄弟赴阙请罪。杀高阿康、察罕不花,但承认了掸族头领推翻蒲甘缅族王朝、统治缅国的事实。 蒲甘王朝的掸族举事时,曾与八百媳妇相通。元西南边境小骚乱时起时绝。廷议征缅前后,出镇云南的“请自讨贼”,要求出兵八百媳妇。大德五年(1301年)二月。成宗以原荆湖占城行省左丞刘深及合剌带率湖广、江西、河南、陕西、江浙五省军二万人趋赴云南,出征八百媳妇。结果,葛蛮(今先民)土官宋隆济、水西(今贵州西北部)土官之妻蛇节乘刘深军沿途骚扰、民怨沸腾的时机举兵起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群起响应,西南震动。成宗在朝臣坚请下诛刘深,改用刘国杰平定西南各族。直到大德七年(1303年)春夏之际,蛇节被俘杀,宋隆济亦在此后不久被杀,西南地区才渐次安定。 平定海都 大德五年(1301年)秋,元军与汗国的海都和察合台汗国的笃哇会战于金山附近的铁坚古山。元军先败海都。笃哇后至,两军再战。双方互有胜负,但都受到重创。海都、笃哇在会战中负伤,海都于大德六年(1302年)去世。钦察汗国的东部藩属术赤长子斡儿答家族白帐汗封地,原先与大汗的直辖地相连。窝阔台汗国的海都兴起后,隔断了元朝与术赤家族领地的直接联系。与海都接壤的白帐汗系宗王古亦鲁克为争夺汗位,投靠海都、笃哇。古亦鲁克的对手伯颜汗曾遣使元朝,要求双方联合作战。元朝的军队攻击海都,从谦州深入钦察汗国控制下的亦必儿·失必儿之地(今俄罗斯鄂毕河中游地区)。 大德七年(1303年)察八儿于都哇请和,海都之乱才得平息。 乃颜之乱 乃颜是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玄孙,1286年在辽阳设东京行省以管辖辽东地区,乃颜为自己的地位感到不安,于是1287年,他联合合撒儿后王势都儿、合赤温后裔胜纳哈儿等举兵反叛,并与海都及西北诸王勾结,对元朝形成强大的威胁。五月,忽必烈亲征乃颜,乃颜兵败后出逃,在失烈门林(西拉木伦河)卫追兵所获,最后被处死。其他余党继续作乱,1288年被忽必烈皇孙铁穆耳率兵击败,其中哈丹秃鲁干逃至高丽,但最终为元军所破,乃颜之乱始得平息。 宗主地位 大德六年(1302年),钦察汗国脱脱汗和白帐汗伯颜汗出兵2万,与元成宗的军队联合进攻笃哇和察八儿。此后钦察汗国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长期与元朝维持友好关系。大德七年(1303年)秋,笃哇、察八儿约和使臣到达元廷。元廷与西北诸王达成和议,西北诸王承元朝的宗主地位,设驿路,开关塞,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自从1260年忽必烈与争位以来,元朝西北边境的战火终于基本平息,元朝的宗主地位得到的正式承认(四大汗国中的伊儿汗国,自旭烈兀立国之日起,就一直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接着,他们又联合遣使到伊儿汗国、钦察汗国王庭,大德八年(1304年)秋,伊儿汗完者都在木干草原会见钦察汗脱脱的使臣,西北四大汗国彼此之间的约和也至此完成,整个蒙古帝国境内再次迎来了和平(1260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蒙古帝国分裂后,四大汗国因为利益的原因彼此之间也多次发生战争)。 大德七年(1303年)诸蒙古兀鲁思之间的约和,有异于一般的国际间的和平条约,它是源出于同一祖先的蒙古民族所建立的几个汗国之间互相协商的结果。自阿里不哥之乱后,各蒙古兀鲁思虽已各自立国近半个世纪,但各汗国的统治者仍然认为他们之间的纷争是成吉思汗后裔间的内部事务,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大德七年(1303年),元成宗铁穆耳成功与笃哇以及海都之子察八儿讲和,使西北长期动乱局面有所改观,名义上成为其它汗国的宗主,四大汗国一致承认是成吉思汗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经济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成宗下诏减速免所在这一年包银、俸钞,以及内郡地税和江淮以南州县当年的一半夏税。后来又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元贞元年(1295年)下诏停止一切非急需的工程营建,免除这一年年五月以前积欠的钱粮。 大德元年(1296年),要求权贵豪绅交纳所隐匿的江南田租,以减轻小民负担。 大德二年(1298年),因水旱成灾,下诏减免受灾郡县当年田租的十分之三,受灾严重地区全部减免,老弱残疾及人丁稀少的民户免除三年差税。同时,停止了当年的一切土木工程。 大德三年(1299年),成宗派使节巡视各地,了解民间疾苦。免除当年内郡包银俸钞和江南夏税的十分之三。在减轻民众负担的同时,成宗要求地方官员鼓励农桑,发展生产。 文化 铁穆耳的政府表现出对儒学和儒士的尊重。铁穆耳即位后不久,即发出崇奉的诏书。主要在哈剌哈孙的推动下,新建文宣王庙于大都,并徙国子学于其中,同时增加了国子学的学生。哈剌哈孙与儒士关系特别密切,据说常在裁决大政时征求儒士的意见。 外交 在对外关系方面,成宗拒绝大臣对日用兵的请求。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成宗一即位就下诏罢征安南(越南中北部古国),宽宥其抗命之罪,释放了扣押的安南使节,开始着手缓和与周边各国的关系,放弃了忽必烈动辄征战,继续扩张的政策。对待贵族官僚则采取恩威并施的方针。 历史评价 宋濂等《》:“成宗承天下混壹之后,垂拱而治,可谓善于守成者矣。惟其末年,连岁寝疾,凡国家政事,内则决于宫壸,外则委于宰臣;然其不致于废坠者,则以去世祖为未远,成宪具在故也。”“世称元之治以至元、大德为首。……故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大德之治,几于至元。” 邵远平《元史类编》:“册曰:豢业以治,垂拱用成;中年奋武,衅南征;末婴寝疾,壸柄乃萌;赖斯贤辅,镇侧弭倾。” 清朝毕沅《续》:“帝承世祖混一之后,善于守成;惟末年连岁寝疾,凡国家政事内则决于宫壸,外则委于宰臣,幸去世祖未远,守其成宪,不至废坠。” 清朝曾廉《元书》:“论曰:成宗号为能守法度,而为病虐,前星弗耀,牝鸡司晨,而内难作矣。然非成宗之过也,成宗早任合剌合孙,资为羽翼,自古未有贤人在位而乱其国者也。股肱之寄,要在忠良,唐宗之言,信夫!” 屠寄《蒙兀儿》:“始汗为太孙时,好饮无节。忽必烈汗常戒之,不悛。以此受杖者三次,忽必烈汗至命医官监其饮食。有近侍司太孙节沐者,私置酒于盥器,代水以进,忽必烈汗闻之,大怒,谪戍其人远方,杀之于道。汗既登极,深以前事为非,力自节饮。其勇于改过如此。汗仁惠聪睿,承天下混一之后,信用老成,垂拱而治。一革至元中叶以来聚敛之政,冗设之官。约束诸王、妃、主、驸马扰民,禁滥请赏赐。性又谦冲,不好虚誉。群臣、皇后一再请上徽号,卒不允。可谓守成之令主矣。虽晚婴末疾,政出中宫,而举错无大过失。固由委任贤相之效,亦未始非内助之得人也。” 民国柯劭忞《新元史》:“成宗席前人之业,因其成法而损益之,析薪克荷,帝无使焉。晚年寝疾,不早决计计传位武宗,使易世之后,亲贵相夷,祸延母后。悲夫!以天子之尊,而不能保其妃匹,岂非后世之殷鉴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的战功能与岳飞齐名,但是他的一个习惯,却让他死得毫无价值
有位和齐名的大将,多年战斗在抗金一线,保卫大山,安抚一方百姓。感念其功,封他为涪王。他就是。我国古代,最讲血亲,异王,可见其功。 吴玠是甘肃省静宁人,他自幼文武双全,骑射俱佳,从小就是个当兵的好材料。长大之后,果然参军人伍,被发往泾原。泾原位于陇西地区,常常遭受西夏兵马的进攻。每有战事,吴玠总是积极参加,他作战勇敢,多次射杀西夏将士,屡立战功,成为南宋西部抗击外敌一股重要力量。 当时,金军势力正处于鼎盛时期,东西两路都对南宋政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东线,率领大军一路南下,所向披靡,赵构差点放弃繁华的临安,逃亡海上,辛亏等忠臣良将力战,才勉强保住希冀偏安东南的赵构。 当时完颜宗弼的军队在横扫江,已撤至淮北。已成的宋高宗十分担心金兵再次南下攻掠,于是指示镇守西北的张浚主动出击,以牵制金兵南下。 当时张浚有四十多万人,可以说和西北的金军相比,优势非常大。但这四十多万人,分为几路,互相之间没有配合,各自为战,因此没有形成合力,被金军在陕西富平一带大败。 这时的吴玠在张浚帐下效命,他自荐,请求率领一支军队屯驻和尚原。说是一支军队,其实不过几千人多的残兵败将。而和尚原这个地方可以说是 死地 一个。无山无水无城池,什么都没有,完全无险可守。 那究竟吴玠为什么要守和尚原这个地方呢。因为这个地方是金军进入汉中的必经之路,汉中一旦不保,四川就完了,四川一完,南宋也就被灭了。之后的蒙古人灭南宋就是这条路线,所以和尚必守。 但是吴玠的部将看得没这么远,心说我们这几千人刚打了败仗,士气本来就低落,你又让我们守这个无险可依的地方,这不是让我们送死吗。有人干脆建议吴玠,退守汉中算了,我们在汉中好好修整,在那抵挡金军,不是一样能保住四川吗。 吴玠明白士兵们刚打了败仗,想撤往后方。这时他作为军中主帅要做士兵们的思想工作,他一边以忠义感召大伙,一边给大家宽心,说这一带的老百姓本来都是臣民,他们肯定不是真心归顺金国,如果有老百姓给我帮忙,运送粮食,传递情报,我们还怕什么呢。 吴玠不愧是领兵的好手,一番动员,将士们的情绪都上来了,史书上说: 将士皆感泣,愿随将军杀敌,生死不退。 这一带的老百姓也被吴玠他们这几千人的忠义感动了,纷纷把自己家里粮食拿出来,肩挑背扛,运到和尚原来。毕竟大家都是宋人,老百姓的心还是向着宋军的。 这时的金兵可不干了,就在渭水边截杀那些给吴玠送粮的百姓,还定下了一系列的连坐法,吓唬老百姓,一人犯罪,全家被杀。即便如此,这里的老百姓也偷偷地给吴玠送粮,一直持续了有两年之久。 这时的金军统帅是完颜宗弼就是历史小说里的。他根本不把吴玠这区区几千人马放在眼里,派了两个偏将去攻打和尚原。 吴玠毕竟是宋人,对这一带非常熟悉。他领兵虚虚实实,一会掩杀,一会埋伏,金军那两个偏将还没和吴玠的主力交战,就被杀败了,而且还丢了不是粮草马匹。 完颜宗弼没那么多耐心,干脆自己上阵,号称率领十万人,兵发和尚原。吴玠只有区区数千人,按数字来说,这得一个打20个左右才能赢。但是打仗毕竟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对一的较量。吴玠他们看得很清楚,金军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们刀比较长,而且马队厉害。因此吴玠在营前修了许多栅栏等土木工事。他还专门准备了打马的武器——床子弩。据说这种武器弓箭的最高配置。要用绞盘才能拉开,箭类似于标枪那么长。可见,这床子弩是一种远程武器。 吴玠他们这几千人躲在栅栏背后,看到金兀术的金兵来了就放床子弩,金兵无论是连环马还是什么骑兵,都抵不过这种强弓硬弩。结果刚一交战,金兀术就吃了败仗。回营后,夜里又被吴玠带领的宋军偷袭了一把。这时候军心就有点不稳了。 这时吴玠的弟弟也在军中,就劝他哥哥说:听说金军这十万人马的粮草都在一个叫东关的地方,不如派一千多人去把他的粮草给烧了,这样十万大军就了。 吴玠觉得他弟弟说得有道理,就依计而行。第二天,吴玠出营和金兀术交战,两军对垒,宋军士气很高,喊杀声震天,勉强正面抗住金兀术。吴璘则悄悄绕到背后,烧了金军的粮草。 就在金兀术和吴玠交战的时候,身后一阵大乱,只见自己囤粮草的地方火光冲天,心想不好,赶忙回身救援。 这时金兵乱成一团,逃的逃,散的散,吴玠率军乘势掩杀,金军大败。金兀术为了逃命把胡子割了,盔甲战袍都丢了,十分狼狈。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玠以弱胜强,终于保住了南宋的西部阵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