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项羽明明有过乌江的机会 项羽最后为何选择自刎在江边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项羽明明有过乌江的机会 项羽最后为何选择自刎在江边

  还不知道:项羽不过乌江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每当提起这段故事,我相信大伙儿心中总有一种拧巴感:项羽明明有机会逆风翻盘,为什么不过江,从头来过?项羽啊项羽,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呀?

  不止你想不通,很多人都想不通。

image.png

  李清照想不通,写了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也想不通,也专门写了首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清朝初年有个叫李渔的,这哥们儿脑洞比较大,他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怕被亭长给绑了。

  这就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项羽何等神勇,会怕一个小小的亭长?人家好心帮你,你却怀疑他的人品,岂有此理?

  其实,不止别人想不明白,就连项羽自己到最后也没想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失败?他仍然固执地认为,此天亡我,非战之罪。

  在我看来,与其说项羽是好面子,不如说,项羽是一个很感性的人,他很容易被情绪左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鸿门宴上,范增早看出了刘邦的野心不小,好几次示意杀之,可项羽呢?被刘邦的几句恭维就给忽悠了,不仅没有杀他,反而好吃好喝招待着。

  分封天下后,他只想衣锦还乡,将秦朝的财帛美女统统运回彭城。有人劝不动他,背后说了他几句,结果项羽的处置办法就是:煮了!

  两军阵前,项羽熬不住了,竟然提出与刘邦单挑的天真想法,我赢了,天下就归我;你赢了,天下就归你,结果被刘邦一口回绝。

  乌江岸边,面对唯一的逃生之路,项羽却自觉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一转身,杀入了汉军阵营中,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华丽的一场谢幕。

  纵观楚汉这段历史,我们常常会觉得疑惑,项羽手里明明有一手好牌,可为什么打到最后,却输给了油腻中年大叔刘邦?

image.png

  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讨论,有人说项羽不善用人,韩信、英布、范增这些人原本是跟他混的,可结果呢?韩信不受重用,离他而去;英布被他猜忌,最终背叛了他;范增跟他翻脸,负气而去。有人说项羽过于迷信武力,每到一处动辄屠城,一言不合就要煮人,最终使得人心离散。

  我不想炒冷饭,想换个角度聊聊这个话题。在我看来,项羽和刘邦,最根本的区别是战略和战术。那么问题来了,战略和战术,到底有什么区别?战术,仅能决定一场战斗的胜负;而战略,却可以决定一家公司的兴衰。一个不明白战略的人当上最高决策者,是极容易产生方向性的决策失误,毁掉整个团队。

  而项羽,无疑就是那个眼中只有战术,没有战略的人。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来对楚汉战争做一场复盘。毫无疑问,项羽的起点要比刘邦高出太多。且不说他是个长腿欧巴,力能扛鼎,拥有极高的人气颜值,从出身来讲,他是项氏家族的继承者,身上流淌着贵族的血脉。人家爷爷是楚国的大将军,亲叔叔是反秦起义军的带头大哥,彻彻底底的官N代,简直是人生赢家。

  项羽拥有如此高的起点,他的战术一直都很出色,身经七十余战,每战必胜,可惜他缺乏全局观念,他知道怎么去获取胜利,却不知道怎么样运用胜利。战术上的巨大优势并不能弥补他在战略上的巨大缺陷,这就是项羽最终失败的根源。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起一个和他同时代的西方悲剧英雄?没错,正是汉尼拔。汉尼拔曾发誓,永远做罗马的敌人。那一年,他带着军队奇迹般地穿越阿尔卑斯山,横扫意大利,搅得整个罗马天翻地覆,打出了令罗马几乎全军覆没的坎尼之战。

  但是,他的副手在坎尼之战大胜后说了一句话:汉尼拔啊,你比任何人都懂得如何获取胜利,但你不懂得如何利用你的胜利!

image.png

  项羽也是一样,他虽然每战必胜,但在常年的军事生涯中,他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彭城之战,刘邦战败后,退至荥阳一线收集残部,在荥阳以东打败了乘胜追击的楚军,暂时稳定了战局。在这里,刘邦跟项羽对峙了两年半。为了彻底孤立项羽,刘邦积极拉拢彭越,重用韩信,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包围,而项羽竟然无动于衷!

  最后,他还是失败了。可是,我依然愿意热情地歌颂这个伟大的失败者。我们常常以成败论英雄,对于成功者,我们投以鲜花和赞美;对失败者,我们大加挞伐,尽情嘲笑。可唯有项羽凌驾于这一规则之上,虽然兵败身死,却赢得了后世的敬仰。

  项羽代表了中国的贵族精神,他死后,这种贵族精神也随之而亡,再没有那种临死不屈的傲慢,对高尚灵魂的崇拜,对尊严的无比敬畏。

  他让我们明白,出了局的,依然是英雄。

  在下面这本书里,我湘西地说了刘邦对项羽的所有套路。

唐高宗李治的皇后 历史上李治有过几个皇后?

李治的皇后:唐高宗李治在历史上出名之处莫过于娶了自己的后妈,并成就了中国正史上唯一的女,李治为什么会娶?李治又有过几个皇后呢? (?-655年),真名不详,唐并州祁(今祁县)人,唐高宗李治皇后,约卒于唐高宗永徽六年,王皇后为西魏大将王思政的玄孙女,王思政官至尚书左仆射,受命镇守河南,朝廷寄托极重。其父王仁祐,贞观年间历任罗山(今河南罗山)县令、陈州(今河南淮阳)刺史、封魏国公。 王氏与唐皇室系旧亲,唐高祖之妹同安大长公主为王皇后的从祖母,王皇后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的叔母是唐高祖的外孙女。因此,主皇后出身显赫,既是重臣的后裔,其父母两族又都是唐皇室的姻亲,属于关陇贵族军事集团。 王氏出身名门望族,祖母同安长公主,为唐高祖的妹妹。李治封晋王时,纳王氏为晋王妃,约在公元642年,李治年15岁,王氏年约15岁。643年,李治立为太子,封王氏为太子妃。649年,太宗死,李治继位为高宗,立王氏为皇后。 王皇后没有生育,宫中只有宫女刘氏生皇子和生皇子,刘氏位微而无宠,萧氏位较高而得宠。王皇后经过一番衡量,拟收李忠为养子,并立为太子,以巩固皇后的尊位。萧淑妃则想立李素节为太子,为自己争宠增加政治资本。王氏怕萧氏争宠,知道高宗正缱绻已出家的武媚,暗中令武氏蓄发,召之人宫,献给高宗。这位武媚就是后来的武则天。 武氏入宫后,得到高宗的重宠,使萧淑妃失宠,王皇后自以为目的已经达到了。她真没有想到,武氏是王皇后更大的竞争者。先是以巫蛊案逼高宗废去王氏后位,被、褚遂良等谏止;复以诬王皇后杀死武氏所生的小女儿为罪名,于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废去王氏后位及萧氏妃位,皆贬为庶人,打入冷宫囚禁起来。武氏仍不解恨,改王氏为蟒氏,萧氏为枭氏。 过了不久,高宗因思念与王氏和萧氏的旧情,行经所囚禁的地方,只见留下一个送饭的小洞,看不到人,便大呼说:“皇后、淑妃安在?”王氏泣答:“妾等得罪,废弃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名为皇后?”只向高宗提出将此冷宫改为“迥心院”。(《旧唐书·后妃传》)武氏知道了,大怒,令对王、萧二人各杖一百,截去手足,浸于酒中,名曰“骨醉”,数日后,王氏被折磨死,时年约28岁。史称“废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胡宗宪明明犯了死罪,嘉靖为什么会选择放了他?

犯了死罪 可因为他平时坚持做这件事 嘉靖最终选择放了他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清人在编修《》时,曾经总结过的灭亡的原因,认为明朝“名亡,实亡,初亡嘉靖”,意思是说明朝表面上亡于崇祯朝,实际上是亡于万历,而根源在于嘉靖。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因为明朝灭亡与党争有关,而党争正是始于嘉靖朝。 为了争夺首辅之位,在嘉靖皇帝的默许之下,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到徐阶,权臣轮番上阵,近身肉搏,演出了一出几十年的宫斗剧。为了获得斗争的胜利,这些人不得不拉帮结派,党同伐异,每一次权力的轮替,即意味着一大批官员的出局,造成了朝局的不稳,而这种权力斗争模式在万历朝时则发展到了巅峰,、齐党、楚党、浙党,争来争去,结果让摘了桃子,将大明朝的根基都争没了。 在明朝16个皇帝中,嘉靖皇帝的聪明、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死后,由于没嗣继位,他的堂弟,当时还是兴献王世子的嘉靖便捡了个大便宜,从一个本来混吃等死的继承人一跃成为大明王朝的统治者,这时他只有14岁。 虽然是一个从乡下来的“野小子”,但嘉靖皇帝一点也不祛场,上来就利用大礼议事件把四朝元老杨廷和干趴下了,将权力收为己有。在此之后,他又任用张璁、桂萼等激进的改革派官员,减免赋役,清理皇庄,裁汰冗官冗役,一扫下宗朝的弊政,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然而不到几年的时间里,一个励精图治、朝气蓬勃的君王就变成了一个沉迷修道炼丹,不问政事,贪图享乐的昏君,更是热衷于坐山观群臣斗,将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在《万历野获编》中收录了这样一则故事,说嘉靖执政以后,他的亲笔奏章经常会送至内阁,而在西苑当值的内阁们每次接到嘉靖的手诏,都要亲笔回奏,不敢。内阁大学士夏言曾经被嘉靖皇帝免职,后来又被起用,然后上致谢疏感谢天恩,没想到这奏章中有涂改过的字迹,被嘉靖皇帝责怪。 然而相反的是,各地的封疆大臣,外官们由于天高皇帝远,嘉靖皇帝管不着,每次写奏章或者回嘉靖皇帝的奏章时,都是由或者师爷代写,只有胡宗宪一人坚持亲手写奏章。 严嵩父子倒台以后,胡宗宪的后台没有了,他的政敌们便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弹劾胡宗宪。胡宗宪原本罪该当死,但嘉靖认为胡宗宪抗倭有功,杀害他会让大臣们寒心,还特意提到了胡宗宪亲笔书写奏疏的事情,赞赏他的忠诚事主,于是便把胡宗宪给释放了,让他回藉闲住。 从夏言涂改奏章被责怪、胡宗宪亲笔写奏疏这两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嘉靖皇帝为人处事是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而且自尊心极重,非常注重大臣们对他的态度。 拿夏言的倒台来说,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夏言的言行触怒了嘉靖皇帝,让他觉得自己的帝王威严不再。 比如说去拜谒显陵,夏言行动慢了些,便被嘉靖皇帝责骂,还责怪他“朕不早期,言亦不入阁”,意思是我这当皇帝的偷懒不上朝,你这打工仔夏言就罢工不去内阁当值,军国大事都直接在家里办了。 而相较之下,夏言的政敌严嵩则把准了嘉靖皇帝的脉,知道嘉靖爱人捧,喜欢别人尊敬他。 比如嘉靖皇帝喜欢修道,就喜欢给亲近的大臣们送亲手做的香叶束发冠,夏言认为这不成传统,非人臣之法服,于是拒绝奉诏,不戴在头上。而严嵩呢,却如获至宝,当场戴上,还时不时拿出来显摆。 再如后来夏言给自己选了“上柱国”的勋级,嘉靖授予他后,于是便想再授给严嵩,但严嵩觉得“上柱国”里的“上”只有皇帝一人才能够享有,其他人都是没有资格的,“乞陛下免臣此官,获为令典,以昭臣节”。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两下一对比,肯定是严嵩更讨皇帝的喜欢。夏言成了明朝文官中唯一一个活着获得上柱国荣誉称号的人,却丢了自己的性命。 胡宗宪的发迹和灭亡其实也是因为嘉靖皇帝一人的喜好。胡宗宪原本是依靠严嵩上位,后来他,抓住嘉靖皇帝,沉迷修道的心理,于是便搞了个白鹿出来充当祥瑞,由大才子作《进白鹿表》而让嘉靖龙心大悦。 后来胡宗宪被人弹劾贪污军饷、党同伐异等罪行,这些罪名加起来足以令胡宗宪,死罪难逃,但嘉靖念在其所立功劳,加上进白鹿祥瑞、亲书奏章,于是便放了他一马。 后来嘉靖皇帝为什么又要选择将胡宗宪下狱呢?因为胡宗宪做了一件嘉靖皇帝无法容忍的事情,那就是胡宗宪被弹劾时,曾经自拟圣旨让罗龙文转达给。罗龙文被抄家时,这封圣旨也被找了出来,在家闲居两年的胡宗宪被盛怒的嘉靖皇帝抓回了京城大狱。胡宗宪在狱中曾经写下《辩诬疏》递交上去,却迟迟没有反馈。 因为这件事情触碰到了嘉靖皇帝的敏感神经。胡宗宪作为一个臣子,却敢自拟圣旨,这既是对他皇权的蔑视,也是说明胡宗宪对皇帝的心思猜得极透,嘉庆自然无法容忍臣子揣测上意的这种做法。 念在以前的交情上,嘉靖最后虽然没有处死胡宗宪,也任其在狱中自生自灭。胡宗宪也自知前途渺茫,于是在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 从夏言、严嵩、胡宗宪三人的命运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帝王的嘉靖,他做决策的依据并不是从国家大政出发,而是受制于其个人的喜好。喜欢的人,得宠的人,犯错也会得到宽恕,而讨厌的人,触怒他的人,即使再好也会被罢黔。 朝中大臣们为了自保或者升官发财,不得不迎合嘉靖的喜好。嘉靖喜欢修道,大臣们就给他建道观写青词,嘉靖喜欢享受,便花巨资为他大修宫殿,同时大臣们还为了权力明争暗斗,搞得乌烟瘴气。 嘉靖之败,在于太自我,在于其没有一个明君应有的气派。那怕我死后洪水滔天,反正这捡来的皇帝,败了也就败了,只要我自己过得舒服就好,这或许是嘉靖内心的真实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