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古代人物,在古代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魏晋才女辛宪英的故事。
辛宪英的父亲辛毗是曹魏的重臣。辛宪英的丈夫是羊耽,同时她还是羊祜的婶婶。羊祜是西晋时的著名战略家、军队家。
辛宪英在当时不仅深知处事之道,而且还有鉴人之能,所以在面对危难局面时,她总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比如在三国时期,曹爽虽然和宣帝王司马懿同为辅政大臣,帆叶网,但后来曹爽却一家独大而掌握大权,宣帝王司马懿为了夺回权利,于是就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很快宣帝王司马懿就掌握了政变的进展局势。
当时辛宪英的弟弟辛敞为曹爽的参军。辛敞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去问他的姐姐辛宪英。
辛宪英道:“曹爽独断专行,宣帝王司马懿发动政变就是为了要诛杀曹爽。”
辛敞就问“那宣帝王司马懿这次政变能诛杀曹爽成功吗?”

辛宪英道“曹爽不是宣帝王司马懿对手,如此自然能成功。”然后她又劝弟弟要尽忠职守,只要追随和职守大众人的责任就可。后来宣帝王司马懿成功诛杀了曹爽,并且开始清理曹爽一党。而辛敞虽然是曹爽的参军,但宣帝王司马懿还是放过了他。
辛宪英除了分析天下大势有清晰的头脑,她还精通鉴人之道。比如她就曾说过钟会不会甘愿久居人下而会生有异心,后来果不其然,钟会叛变作乱。
在魏伐蜀时,钟会为镇西将军,之后钟会就想让辛宪英之子羊琇做他的参军。
辛宪英看出钟会将来会谋反作乱,所以就不愿让儿子羊琇跟着钟会。当时魏决定灭蜀,而钟会则是一军主帅,既然钟会都提出来了,所以当时掌权的司马昭就答应了钟会调羊琇为参军的请求。
辛宪英本想让儿子避开钟会,以免惹到祸事。但此时司马昭已经答应钟会了,辛宪英只得交代儿子:在外要忠于朝廷,做官做事要考虑自己的责任。对事要有正义的立场。
羊琇听从母亲辛宪英之言,到了钟会军中按照母亲之言行事。
后来蜀汉灭亡,钟会灭蜀有功,就有了二心。他当时想占据蜀地妄图自立为主,结果事败被杀,而羊琇得以避免于难。
嵇康为什么能被称作“魏晋七贤”?嵇康与儿子天命难改!
为什么能被称作“魏晋七贤”?嵇康与儿子天命难改!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魏晋七贤中的嵇康,出身贵族,是的侄孙女婿。其时,曹操虽死,但余威尚在,如果循着这层关系去爬官,去过锦衣玉食的官宦生活,这对于嵇康来说,确实太容易了。但嵇康却采取了一种“反叛”的姿态,与其他名士一起,发起了一场不与当局合作的运动。不但不去政府当“公务员”,就连“国营企业”也不进,只是在洛阳郊外开了个“铁匠铺”,当起了“个体户”。当“个体户”本无所谓,自己管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悠哉游哉,。 嵇康其实很明白,当“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那是需要保护伞的。别人花钱都要去找保护伞,但嵇康却是保护伞主动上门来保护了,他偏不要。在洛阳城里当大官的钟会,带着各部门的人来给嵇康挂“重点保护”的牌子,现场办公,政策优惠,他却睬都不睬,搞得钟会很没面子。等人家要走的时候,他又冷不丁地甩出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也只好冷冷地回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就为嵇康日后埋下了致命的伏笔。 当朝主张以“忠孝”治天下,嵇康却一味揭露其虚伪,还时不时地发表一些不合时宜的时评,这不是存心找死吗?嵇康被钟会告发了。公元262年,嵇康被押上刑场,路终于走到了头。这个时候的嵇康,依然不肯认罪,他让人拿来一架琴,从容淡定地弹奏了一曲的《广陵散》,曲终,人散,余音绕梁,三日未绝。 按常理,像嵇康这样铁骨铮铮的硬汉,应该教育后代继承自己的“遗志”,发扬光大自己的节操和风骨才是。可的是,嵇康在临刑前夕,写了一篇《家诫》,给他十岁的儿子嵇绍。洋洋千言,其语谆谆,教育他千万不要像自己这样走上一条不归路。概括起来是:将来千万不能充硬汉、好汉;领导送人时,不要跟在后面,因为有朝一日领导给别人小鞋穿时,别人会怀疑是你在煽阴风,点鬼火;在酒宴上,碰到有人争论,不要在旁边看,要走开;别人劝酒,你即使不愿意喝,也不能拒绝,而是要谦卑客气地端起酒杯…… 这是嵇康对自己所坚守的人格发生动摇了吗?是对自己所认定的信仰有所悔改了吗?都不是!这是一个父亲在临刑前,对儿子所倾注的大爱。他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做嵇康第二,而是要服从统治者,从而换取安稳的日子,过上幸福的生活,至少不能像自己这样,为当朝所不容。几乎所有的父亲,在儿子的幸福面前,都有可能向现实低头,向生活投降,向自己所痛恨的丑恶屈服。而就他本人而言,则坚决不!这就是父亲对子女的爱!这里呈现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凄苦苍凉与杜鹃泣血般的悲壮情怀。 嵇绍果然听从了父亲的临终遗言,忠心服务于司马帝王家。他后来服侍的,就是那个听到青蛙叫,便问:“是为公鸣,还是为私鸣”的史上最傻的。而他对这个傻瓜皇帝的忠诚与他老爸对司马皇帝家的反叛是一样的出名。河间王与成都王起兵叛乱,京城告急。晋惠帝,与成都王交战于荡阴一带。不料,晋兵兵败如山倒,随驾的官员们各自奔逃保命,卫兵们也早己作。此时惟有嵇绍独自护卫在皇帝的身边,用肉体去抵挡飞蝗般的羽箭。嵇绍倒在了血泊中,晋惠帝却得救了。 嵇康被皇帝所杀,嵇绍却替皇帝去死,这父子俩,虽然所走的道路不同,却同是因帝而死,这是令嵇康万万没料的。在命运不能自主的时代,嵇康不但为自己设计的自由与独立之路走不通,就是为儿子设计的平安而庸常之路也是行不通的。所以,嵇康与儿子看似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然而,路走到最后其结果就是殊途同归。这就是未可预知的天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魏晋南北朝!三国时期为什么一代奸雄曹操的政权才是正统?
魏晋!时期为何的政权才是正统?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当属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段历史令史学家“纷乱如麻,无从着手”,尤其是对于“正统”之争,可谓是甚嚣尘上。这些割据一方的政权统治者,他们自称承天命、应历数,为中华之正统,这一场正统之争的结果在当今社会看来,全在历朝历代的一个称呼里。“魏晋南北朝”中的“魏”,就直接肯定了曹魏政权的正统性,只是这样的结果也令不少读者感到疑惑,热爱三国历史的人,一般都将蜀汉推崇至正统地位,然而历史结果却告诉众人,三国之争中的正统地位,当属曹魏政权,那么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到底是由何而来的呢? 曹魏政权初期,正统地位不被认可 古人判断正统的条件共有六条,梁先生将其归纳为:“以得地多者为正;以居为久者为正;以前代血胤为正;以居前代旧都为正;以后代所承者为正;以中国种族为正。”三国时期各政权执政者关于正统之争,仍然在这六条范围之内,唯有“得地多、居位久”因长期分裂割据而变得不怎么重要,其他四条仍然为正统统治者的制胜法宝。曹魏政权之所以能够在这一时期开正统之先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曹魏代汉后的传统化运作。 当三国鼎立局面确立之时,曹丕通过汉魏禅代的方式顺理成章的取得了帝位,但是这一时期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一直没有被承认。虽然比当时的东吴、蜀汉更强,但是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的魏国,仍然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除此之外,明面上是主动禅位,但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仍然让不少人觉得皇帝是被曹魏赶下了政治舞台,尤其是汉朝影响力犹存,就连曹魏宗亲、大臣、百姓,仍有一部分人在眷恋汉室,所以对于曹魏政权的抵触颇深。 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事,仍然能够看到曹魏朝廷并没有成为正统地位。曹丕受禅仪式的当天,有些汉室旧臣,比如相国华歆、尚书令等人,竟然脸上没有半点喜悦之色;曹丕之妹曹皇后后嫁给汉献帝为妻,据《献穆曹皇后纪》记载,对于曹丕代汉举,他的这位妹妹竟然怒掷玉玺,,她以自己的行动表明坚决不承认兄长取代汉位。民间百姓的做法更为离谱,为了抵触曹魏政权,一位隐者“冬夏恒不着衣,卧不设席,又无草蓐,以身亲土,其体垢污皆如泥漆”他以这种怪异表现抵触曹魏政权。 由上至下皆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曹魏政权,难以在百姓臣子之中树立正统地位。对于此种状况,曹魏的掌权者必然不会,为了让政权合法化、正统化,也为了让曹魏政权能够建立三足鼎立之中的宗主地位,曹丕通过一些积极的运作,逐步将曹魏推至三国之中的正统地位。 优待汉室,获得认可 曹丕为了巩固曹魏新生政权的稳定,在君臣易位后,为了展现出汉献帝皇位,乃是学习尧舜之举,曹魏对汉室极尽宾礼。曹丕发话:“天下之珍,当与山阳共之。”山阳就是指禅位的汉献帝,他被曹丕封为山阳公,虽然仅是公爵之位,但是待遇却高于当时的各位诸侯,而且山阳公对曹丕不用称臣,召见时不用跪拜,同时也如昔日皇帝一样享有祭天之权。尤其是当汉献帝去世以后,曹丕率领众臣,他的葬礼更是按照皇帝礼制举行,这让他死后极尽哀荣。 就连他的夫人曹皇后,在去世以后仍然按照皇后之礼厚葬,并且追封为献穆皇后。前文中提到,曹皇后乃曹丕之妹,之所以对于曹皇后的身份如此强调,其实也是为了加强曹魏政权政的正统化,曹皇后的身份是汉朝的象征,这样一来,汉献帝禅位于曹丕,更是顺理成章的J将汉世天下托付于曹魏政权手中。曹丕、父子优待汉朝皇室的做法,既稳定了自己的政权,也得到了后世的肯定,这让曹魏政权逐步正统化、合法化。 礼遇汉臣,得到肯定 想要使天下百姓真正认可一个新的王朝,世家大族的支持、拥戴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精英人士说的每一句话,在普通民众心中都极有分量,曹丕为了让天下人认可曹魏政权,大费周章的拉拢和优待一些能够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力的重要人士。比如出生于官宦世家的杨彪,此人祖上为四世太尉,门生遍布天下,然而他一直不认可曹魏政权,甚至在汉祚将终之时,他魏臣,为抵触曹魏政权而不入仕。 曹丕为了拉拢此人,授予他太尉一职,可是杨彪对此并不领情,尽管曹丕心中不悦,但是由于杨彪此人在民间享有高名盛誉,他只能以礼相待。曹丕不厌其烦的诏杨彪入仕,赐予他延年杖、鹿皮冠,下令在杨彪门前设置行马,虽然这些做法都没有化解这位大臣对于曹魏政权的排斥,但是曹丕之举也得到了后世认可。他礼遇汉臣杨彪一事,被后人评价为其德行远超于他的父亲。曹丕还拉拢了一些将曹魏政权描述为正统政权的文人墨客,在这些人的推行下,让汉魏禅代成为合法之事,这才将曹魏政权逐步送上了正统地位。 效仿尧舜,维护正统地位 为了巩固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曹丕效仿尧舜有了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他的这一做法,其实就是为了效仿典籍所记载的尧舜禅位之事,表明曹魏政权的正统性。尧禅位之后,便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嫁给了舜,曹丕的这种做法,其实也就是效仿古人的禅位制度。更何况在汉献帝的禅位诏书中所写,这两个女儿乃献帝自愿嫁给曹丕,后人无法去追究当时汉献帝的行为到底是被逼迫还是自愿,只是曹丕这种正统化包装的手段无疑是成功的。 现如今,让人们提到那个纷乱复杂的魏晋南北朝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曹魏政权,当时与其称天下的东吴、蜀汉,早已经成为了这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其他两个政权的皇帝,他们都没法做到对其政权的合法化、正统化。正因曹魏政权做到了,尽管这个政权国祚短促,可是它依旧成为了乱世之中的正统王朝,成为了三国历史舞台上真正的赢家,从这个层面看,曹魏政权正统化无疑是最成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