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派之一,历来被大家广泛关注。从春秋战国到楚汉争霸,出现了兵家史上的十大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是:孙武、司马穰苴、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赵奢、白起、项羽、韩信。
孙武:
军事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经伍员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差点灭掉楚国。其著《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为《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上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司马穰苴:
田穰苴,又称司马田穰苴,田完后代,齐田氏家族的支庶。田穰苴是继姜尚之后的著名军事家,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因功被封为大司马,子孙后世称司马氏。齐景公听信谗言,田穰苴被罢黜,抑郁发病而死,其军事思想影响深远。唐肃宗时将田穰苴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
孙膑:
孙武的后代,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著有《孙膑兵法》一书,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
吴起:
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军事家。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鲁国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在魏国时屡次破秦,得秦国河西之地;在楚国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唐肃宗时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
尉缭:
魏国大梁人,秦王政十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后,改称尉缭。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主张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尉缭懂得面相占卜,被秦王嬴政赏识之初曾经认定嬴政面相刚烈,有求于人时可以虚心诚恳,被冒犯时却会变得极之残暴,对敌人也毫不手软,认为嬴政缺少仁德之心,多次逃离嬴政为他安排的住处。史上还有另外一个尉缭,也是魏国人,因此后世所传的《尉缭子》作者存疑。
魏无忌:
魏昭王少子,安厘王异母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因安厘王元年被封于信陵,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君子。魏无忌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两度击败秦军,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却屡遭魏安厘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因伤于酒色而死。
赵奢:
赵国名将,赵国王室同宗。初为田部吏,执法无私,由平原君荐,主管赵国赋税,卓有成效。后为将,悉心治军,对下严而和,凡有赏赐必分部属。熟谙兵法,尤重灵活运用。常诫其子赵括不可满足于纸上谈兵。赵奢以出奇制胜闻名,与廉颇、蔺相如同位,赐号马服君。
白起:
先祖为秦国公族,秦武公嗣子公子白。秦武公死后,武公的同母弟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为秦德公。德公把平阳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以白为氏。白起的父亲希望白起长大以后能够像吴起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就给他的儿子起名为起。白起号称“人屠”,是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项羽:
楚国名将项燕之后,“兵形势”代表人物,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早年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项梁阵亡后,项羽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之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曾大破刘邦,却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最后,粮草殆尽,亚父范增离去,最后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死。
韩信:
西汉开国功臣,杰出的军事家。秦末反秦,投奔项羽,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给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这一建议,很快占取了关中。楚汉之争中,韩信平定魏国,背水一战击败代、赵,后又北上降服了燕国,又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刘邦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汉朝建立后,韩信被解除兵权,为楚王。后被贬为淮阴侯,吕后与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杀死,夷其三族。韩信是“谋战”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郑国的进展史
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诸侯国,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国君为,伯爵。 公元前806年,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建都陕西棫林,第二任君主郑武公跟随东迁到虢郐之间(今荥阳市东京城遗址公园),第三任君主郑庄公迁都到郑韩故城遗址,直到灭亡。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4君(有争议),公元前395年,建都郑(今河南新郑),主要的版图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郑国名君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治国有方,使得郑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名人淡泊名利,创造了《列子》这一恢宏的史诗。 前806年,建国者为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同母弟王子友(一说宣王子)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成为郑国第一代君主,是为郑桓公。 三十三年,西周王室30世任命桓公为司徒,掌握教化国民。他努力使百睦相处,黄河、洛水流域的人民都思念他。次年,因幽王宠幸褒拟,朝政日益荒废,问题,有些诸侯背叛了幽王。桓公见王室日非,他问史伯:"王室多故,余惧及焉。与其何所(处)可以逃死?"史伯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他接着仔细分析了当时形势,认为只有"济(济水)、洛(洛水)、河(黄河)、颍(颍水)之间"比较安全,那里没有大国,虢(指东虢,位于今河南郑州。位于今河南陕县的为西虢;另外还有位于今陕西的小虢,春秋初年为秦国所灭)、郐国两个小国国君"皆有骄侈怠慢之心",稍加武力或贿赂,就可以对付。 郑恒公听从了太史令的建议,于周幽王十年(前772),将他的族人迁移到洛水东部,居住在虢(今河南密县东南)、郐(今河南荥阳北)献出的10座城邑,也成为了后来郑国的基础。 郑国的东面就是鲁、宋,西北就是成周、卫、晋,西南就是陈、蔡、许和楚,周围还有许多姬姓、、偃姓、嬴姓及其他姓的小国,正如《国语·郑语》所说:"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 周室东迁时,郑、晋都尽了保卫的责任。由于晋国不久分裂为翼(晋)和曲沃两部分,内战频仍,所以王室不得不依靠虢和郑,它们都曾以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郑武公、郑庄公对周的态度都很骄横无礼,平王很不满意,想把权力分一半给虢公。庄公知道后,责问平王,平王竭力否认,以致"周郑交质"(即互相交换质子,郑国以世子郑昭公,周王室以太子王子狐),并进行战争。周天子的权威已扫地殆尽了。 郑伯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经常利用王室之名为自己谋私利。,兼并了周边的小国,侵夺许国,干涉宋、卫、鲁等国,还助赶走入侵的。郑庄公之时的郑国,俨然是春秋初年第一大国。 郑庄公多宠子,在其死后,郑国即陷入内乱。郑昭公即位后不久,权臣祭仲入宋时为公子突岳父所迫,改立公子突为郑国国君,是为郑厉公。郑昭公逃到了卫国。不久,郑厉公不满祭仲专权,谋杀祭仲。事泄,祭仲杀雍纠,迎郑昭公复位。但郑昭公与高渠弥有私怨,在一次狩猎时,高渠弥射杀昭公。然高渠弥与祭仲不敢迎郑厉公复位,于是立公子亹为君,是为郑子亹。会诸侯于首止,郑子亹去参加会盟,高渠弥相礼。结果齐襄公杀郑子亹,而后公于陈被立为国君,是为郑子婴。不久,齐国攻郑,郑子婴、祭仲和高渠弥等皆被杀,郑厉公由边邑入郑,复位。 经过几次君位争夺,郑国国势大不如前,而周边列强则纷纷而起。南方的早已不尊周王室号令,求加爵位不成之后自立为王,并大肆兼并汉水诸姬,直接面对郑国。而北方的晋国,曲沃一族对晋国公室的斗争取得了绝对优势。齐国则实行了改革,开始称霸。郑国位置处于,无险可守,且夹于大国之间。因此列强争霸,常把郑国作为战场。在对外政策中,郑时而亲楚,时而亲晋,但大多数时期亲楚。 郑国自郑襄公开始,七穆轮流执政,掌控国家大权,而郑国国君则势力大衰。七穆执政时期,只产当国时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郑国得以取得喘息之机,国力稍稍有所恢复。但子产之后,郑国仍复如旧,国家已势不可为。 前712年,郑、秦、晋伐许,许国战败,退居原许国东偏。前697年,东偏的许国趁郑国内乱,夺回故地,之后郑国于前665年和627年两次伐许,再之后郑国于前588年、前577年和前576年三次伐许,许都以割地请和。前576年,许国长期为郑国所逼,只好远离旧许,迁至楚方城外的叶,寻求楚的保护。之后许虽然在其他各国帮助下复国,但是最终于前504年为郑国所灭。 进入战国,郑国仍然得以苟延残喘。此时郑国最大之敌人已经是新兴的。然郑国仍内乱内斗不止,郑哀公为国人所杀;韩国攻郑,杀幽公。于是国人立幽公之弟公子骀为君,是为郑繻公。韩非称郑国发生了太宰欣取郑事件,此事详情已难以考证。郑繻公在位时,与韩国的战争互有胜负,而且形势曾一度好转。繻公十五年,韩伐郑,取郑之雍丘;繻公十六年,败韩于负黍;繻公二十三年,围韩阳翟。前375年,郑国灭于韩国。 在韩即将灭郑之际,郑国再次内乱。郑繻公杀其相子阳,而子阳之党又杀繻公。郑国这时根本不需要外国来灭也会自己灭亡。子阳之时,郑国已经一分为三。郑君乙二年,郑负黍反,归韩,十一年,取阳城,二十一年(前375年)韩灭郑 。 随机文章晋朝编年史杨朱生平简介踢猫效应是什么意思 ,想入这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最终全部遭殃)死亡体验馆有什么感觉,体验死去活来的感觉(并非真正死亡)神仙下凡投胎的特征,脚踏七星游历红尘修炼(尝遍酸甜苦辣修大道)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秦国军事家王翦挂帅领兵 为什么“贪得无厌”讨要封赏?
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末期秦国名将。在秦王打算出兵灭楚时,已是老将的王翦一口咬定非60万大军不可。网络配图 这几乎是当时秦国兵力的总和。另一位年轻将军李信则表示,灭楚只需20万兵马。嬴政听后,非常欣赏李信,当即命他率兵攻打楚国。王翦因建议未被采纳而告老还乡。 不料,李信被楚军打得,大败而归。嬴政大怒,这才想起王翦,便亲自前去请他出山。王翦答应率兵出征,但提出了新的条件——除了60万兵马外,还要赏赐他大片良田、屋宅。网络配图 “作为大王的部下,我虽立过赫赫战功,却没有资格封侯,所以要趁大王用得着我的时候,多为子孙讨取赏赐以置家业呀。”嬴政笑了,满口答应。 数日后,王翦出征楚国。一路上,他先后5次派人回京向嬴政讨要赏赐土地和房产。嬴政一一答应下来,心想:“王翦这老贼还真贪,不过只要他能打胜仗,就满足他吧。”王翦领到了赏赐,这才全力出战,历经两年终于消灭了楚国。网络配图 事后,有同僚问王翦:“您都这把年纪了,还讨要那么多东西干啥?它们只能损坏您的名声呀!”王翦笑了:“这60万兵是秦国的全部军队,大王能放心让我率兵出征吗?我只有多讨些赏赐,且讨来的这些土地和房产都在秦国,这样才能消除大王的疑虑啊!”同僚恍然大悟,原来王翦是有意增加秦王控制自己的砝码,以消除对他拥兵叛乱的怀疑。王翦多次“讨赏”的做法虽不值得借鉴,但他为了顾全大局,巧妙地将自己以安定人心,却不失为智慧的谋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