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良相惟,天下苍生望。
”这两句话中,提到了并世而立的两位风云人物,王猛和谢安。

将两人同放在一起,也道出了一段戏剧性的汗青遗憾。
,谢安缔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神话,成就了济世苍生的美名,换来东几十年的政权延续。
然而,它也成为安葬前秦帝国的坟墓,成为王猛生的遗憾。
前秦扫六和而定华夏,为氐族在汗青上书写了最为风光的一页。
可以说,前秦点滴积蓄起来的帝国基业,凝聚着王猛毕生的智慧和心血。
然而就在王猛死后8年,他与辛苦构建的帝国大厦便轰然倒塌,破败到无法收拾的境地。
也许,早在苻坚将王猛“勿以晋为图”(《通鉴》)的政治遗言抛到脑后之日起,前秦便已种下了亡国的祸胎。
王猛(325~375),字景略,堪称乱世中的好汉。
他有着卓尔不群的个性、运筹帷幄的谋略、异于常人的胆识。

他一年内缔造的连升五级的政治古迹,给他本就极富传奇的一生又增添了几许神秘。
王猛个性极强,《晋书》上说他“瑰姿俊伟”、“气度雄远”,天生带着一股豪气,一股锐气。
而“细事不干其虑”,则是王猛个性中最突出的浮现,不关心琐碎,不温不火,独来独往。
甚至对别人的议论也不在乎,表示得“悠然自得,不以屑怀”(《晋书》)。
事实上,王猛也从不掩饰本身张扬的个性。
在参见东晋大将时,王猛“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晋书》),边措辞边捉虱子,够强吧! 但凡个性极强之人,必有其怪异之处。
王猛的怪异,便表此刻他的才调与睿智上。
王猛从小家贫,“以鬻畚为业”(《晋书》),靠卖簸箕糊口,却能做到“博学好兵书”(《晋书》),足见他是位有思想有头脑的人。
而王猛两次拒绝出仕,从中我们也能看出王猛志存高远的抱负抱负:一次是被后赵的司隶校尉徐统看中,要招募他为功曹(相当于此刻的秘书),王猛“遁而不应”(《晋书》),躲了,估量是嫌官小,瞧不上;另一次是桓温力邀王猛南下,王猛衡量再三,最后也还是婉言回绝。
做人有原则,干事速定夺,是王猛的睿智地址。

王猛是人才不假,但也需有识才用才的伯乐赏识。
事实上,王猛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
他坚辞徐统,婉拒桓温,不外是“敛翼待时,候风云尔后动”(《晋书》)而已,是深藏不露的内敛、是蓄势待发的淡定、是“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晋书》)的大气魄。
一句话,他是在等待真正适合本身的明主。
苻坚的呈现,让王猛最终找到了一展才调的舞台。
二人一见“便若平生”(《晋书》),谈论政局形势,也是心有灵犀。
苻坚将他们的相遇比作“玄德之遇”(《晋书》),绝非客套凑趣之语,而是英雄惜英雄的内心感伤。
正是苻坚的赏识,才让王猛有了用武之地,才有了后来叱咤风云的传奇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代名臣:历经九朝,98岁寿终正寝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魏骥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众所周知,古代人的平均年龄一般很低,在林万孝的《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一文中提到,夏商时期人均寿命只有18岁,当然那个时候人口少,又不稳定,各族之间发生战争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导致人均寿命很低。 可到了,我国人均寿命还是只有33岁,直到1957年,我国人均寿命才提高到57岁。可见古人长寿是很罕见的事,像、这样的,已经算极其长寿的老人了。 就是在这样一个人均寿命不高的年代,有一位官员,他活到98岁才,98岁别说是明朝,就算放在现代,也算是高寿了。这位官员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九朝,他是如何赢得明朝代代的尊敬,如何从官场的尔虞我诈中逃生,如何历经九朝而屹立不倒的?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他。 魏骥,字仲房,生于洪武七年,浙江萧山人。直到永乐三年,魏骥才因中了举人,后又过了会试,从而走上仕途。 不久之后,魏骥奉命参与纂修《》工程,纂修结束以后,他被推荐为太常博士。宣德时期,魏骥转任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统年间,魏骥更是多次升官,这时候他向提出想告老还乡,可是遭到明英宗的拒绝,此后又申请,再次被驳回,可见明英宗十分依赖他。 正统十四年,发生了,魏骥向朝廷献策对付瓦剌,被采用。这时候被拥立为皇帝,魏骥同样受到重用。魏骥再次提出告老还乡,宗终于同意,于是77岁的魏骥回到故乡,直到98岁寿终正寝。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既让皇帝信任,又不被权臣记恨,最终还能高寿的呢?我想和这些原因有关。 一、为官清正廉明 魏骥是个正直的人,他出入仕途的时候,官职非常低,但他并不因此而整天想着升官,他除了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还常常鼓励学子们。他见学生们夜夜苦读,便会半夜给他们送米粥,见有的学生十分贫穷,他就会出钱资助而不计回报。 后来他受到明朝历代皇帝的重用,许多人都想着来巴结他,但是都被魏骥给拒绝了。有的官员给他送来礼物,他都一一退回去。有人想请他卖个人情,让自己犯罪的亲戚得以保释,仍然被魏骥拒绝,并且依法对犯罪之人定刑。 景泰元年,魏骥向明代宗提出辞职,这时他的学生,当时的陈循对他说,让他不要急着回去,等朝廷为他加官进爵再说,并主动要求为他疏通关系。结果魏骥一听十分生气,训斥了学生一顿,然后愤然回到家乡。 到了家乡之后,魏骥还对别人说:“我这个学生办公事存在私心,将来不会有好结果。”他每次想到自己教出这样的学生,心中都感到十分惭愧。 一般人退休之后,肯定想着好好休息一下,安度晚年。可是魏骥不一样,虽然回到家乡,可心里仍然牵挂百姓。看到乡民因为水患饱受苦难,他便多次提出水利方案,还亲自主持水利修建。看到有富豪强行征地,魏骥便带头呼吁官府出面解决。 到了成化年间,听说魏骥在当地的功绩,对他很是敬重,便派人赏赐他一些东西。只可惜使者还没有到,魏骥就已经去世了。明宪宗知道后很遗憾,下令厚葬魏骥,并对其追谥“文靖”。乡民为了纪念他,更是在当地为他建立了祠堂。 明宪宗对魏骥的评价是:“尚书魏骥,年及百龄,兼有德望,朕甚嘉悦。”“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 77岁的魏骥告老还乡,但他一刻也没闲着,继续为家乡发展效力20年,可谓将“,”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正是因为魏骥受重用时,不想自己能否加官进爵,告老还乡时,也不带走朝廷一点好处,所以才会受到历代皇帝的敬重。 二、忍常人所不能忍 要说魏骥的性格,可以得到皇帝喜爱,也能获得百戴,但是朝中的权臣或是小人,一定会视其为眼中钉,因为魏骥正直的态度,会损害他们的利益。明朝宦官干政比较严重,在明英宗时期,王振就深受信任,魏骥就十分看不惯王振的作风,那为何他没遭到王振报复? 那是因为魏骥是个聪明人,他虽然看不惯王振这帮宦官平时耀武扬威,但他知道,得罪这群人没有好处。所以魏骥虽不能对王振,可看在明英宗的份上,魏骥还是很给王振面子。 就是因为这样,王振对魏骥十分尊敬,他认为连魏骥这样的有才之人,都愿意站在自己这边,自然就不会去报复魏骥。既然王振都对其十分尊敬,那其他人就更不敢得罪魏骥了。这就是他不会被权臣记恨的原因。 三、心系田园,视权势为过眼云烟 既能得到皇帝重用,又能受到权臣尊敬,魏骥可谓是人生赢家,可他最令人羡慕的,还是活了98岁高龄。魏骥33岁开始当官,77岁退休,此后还为家乡效力20余年,可见这时候他的身体还十分硬朗,还能亲自主持水利工程。那他的高寿秘诀又是什么? 首先是心态好,就以王振来举例,他的,遭到很多大臣的诟病,人人都气愤英宗为何会信任他,但是敢怒不敢言。魏骥也讨厌王振,但是他不计较,毕竟皇帝如此信任的人,你硬要和他赌气,只能是自己吃亏,所以魏骥才不把他放在眼里,心态一平和,病自然就来得少了。 其次,魏骥不把权势放在心上,他将心思全部放在百姓身上,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百姓过得更好。对于自己升不升官没关系,死后有没有荣誉也没关系,所以回乡之后,他才会默默帮助乡民谋福利,要不是有人将此事告诉明宪宗,他所做的一切,就难以被世人所知了。 最后一点最重要,就是魏骥心系田园生活,他曾多次向明英宗请辞,可都遭到拒绝。其实他早就想回归故里,过着自己向往的生活,就是粗茶淡饭、粗布麻衣。这样呼吸着新鲜的田园气息,做一些农活锻炼身体,无忧无虑、无欲无求,想不长寿都难。 魏骥的一生告诉我们很多道理:一、不要和别人斤斤计较,到头来伤害的是自己的身体。二、不要把权势看得太重,有权势不是坏事,但没必要为了追求而不择手段。三、凡事心态要放好,心态平和了,才能使身体更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名臣文彦博:出将入相五十年 威震异邦的名臣
文彦博简介:北宋前期,辈出,赵普、李沆、、富弼、文彦博、司马光等人如群星璀璨,层出不穷,他们以过人才识担当朝廷柱石的重任,不仅赢得了个人荣宠,也使国家维持了安定兴盛的局面。文彦博是其中福禄寿三者俱全的典型,让我们透过他的一些事迹,来见识一下这位名臣的风采。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今属山西),出身官宦世家,其祖先据说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齐国的陈公子完,本姓敬氏,后来因为避讳而改。文彦博小时就展示了过人的聪颖。一次,他和小伙伴一起在玩皮球,皮球无意中掉进了树洞里面,树洞很深,不能顺利拿出来。其他小孩抓耳挠腮,一时间都没有想出好的主意。这时,文彦博跑到一边,取来打水工具,将水灌入洞穴,随着洞内水位升高,皮球自然浮出了洞口。这个故事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齐名,充分体现了俩小孩遇事镇定,应变敏捷的非凡之处,称得上今天常说的神童故事。 21岁那年,文彦博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人生。文彦博从知县做起,到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即宰相)只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可以说仕途十分顺畅,他能取得如此成就,客观原因是北宋王朝对进士出身的官员特别看重,而且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有才能者不愁没有晋身的机会;主观原因则是他的个人才干,文家虽是官宦世家,但入宋以来,并无显宦,因此无门荫可言。文彦博的个人才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机智过人、勇于担当、临事果断。 文彦博入仕不久就审理了一件大案,也藉此使自己声名鹊起,这就是“审理刘平案”。刘平案发生在北宋与西夏第一次战争期间,当时刘平身为边关大将,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然而他的监军黄德和却临阵脱逃,引发全军溃败。刘平虽杀敌无数,但最后还是身负重伤,力尽被擒(宋方以为刘平已经战死沙场),这次战争以北宋失败而告终。为了逃脱罪责,黄德和以重金收买刘平的部属,毁谤刘平投降胡人,致使刘平一族二百多人蒙冤入狱。文彦博当时担任监察御史,奉诏查勘此案,经过仔细调查,他终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然而,黄德和打仗不行,做官却颇有一套,其党羽遍布朝廷,为了推翻判决,他居然说动了朝廷指派其他的御史来代替文彦博。文彦博当时官阶甚低,但他面对压力,凛然不惧,对前来接任的御史说:“朝廷是担心我无法做成判决,才派你来代替。现在我已经做成判决,如果有任何差误,我愿意承担一切过失的责任,同你没有任何关系。”结果,黄德和及被收买的刘平部属全部被处死。 庆历年间,贝州爆发了王则领导的农民起义。朝廷派明镐领兵镇压,贝州城墙坚固,易守难攻,明镐率兵攻打了很久,都不能攻破。朝廷打算更换统帅,这时文彦博主动请缨,他使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一方面指挥官兵猛攻贝州北城,另一面却派人在城南挖掘地道通往城内。战争过程非常简单,只用了十来天,地道竣工,官兵顺利攻破贝州城,王则被捕,起义被平息。文彦博因此功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 文彦博为官,常有深谋远虑,对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能预见其未来发展,从而早做准备。在担任河东路转运副使时,看到河东路所管辖的鄜州城与西夏相邻,然而往城内运送粮饷的道路却迂回绕远,不易行走。城外的银城河边有一条时修建的道路,是通往鄜州最近的坦途,可惜荒废已久无人治理,人们也从不由此通行。文彦博上任以后,亲自带人修复了这条故道,使通往鄜州城的路途近而好走,同时他还命人在城里积聚了很多粮草,当地官民都不明白他此举的深意。后来西夏元昊果然准备率军来进攻,却看到鄜州城早有准备,只好撤兵而去。 文彦博任宰相时,北宋与辽国达成了和平协议,数十年间国家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然而军队数量却年年有增无减。文彦博认为在和平时期国家没有必要保持庞大的军队,军队过多会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造成国家财力衰竭,因此,他找到枢密使庞籍,一起讨论淘汰冗兵减省冗费的事情。裁军一事被提交朝堂讨论的时候,许多大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指出:往年朝廷担心灾荒年间会发生灾民暴动,于是便在灾区大规模征兵,现在如果执意裁军,恐怕这些被裁减之人会聚为盗贼,危害社会安定。宋仁宗听了这两种不同意见后迟疑不决。文彦博决然地说:现在国家公私困竭,冗兵是个重要的原因,如果因为裁汰冗兵而发生变故,我甘愿朝廷治我的死罪。最终朝廷采纳了文彦博的意见,裁汰冗兵达八万之多,国家财力得到大大舒缓,裁军后也没有发生任何变故。 文彦博多年身居高位,但他为人谦退、宽厚,从不以势骄人,在是非面前却不计个人得失,敢于秉公直言。熙宁二年,拜陈升之为相,当时文彦博担任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神宗以文彦博朝廷重臣,资格老,功劳大,所以把陈升之在朝堂上觐见的位置安排在文彦博后面(宋代重文轻武,按常理应该是文官的位置排在武官之前)。文彦博对此优待坚辞不就,他说:自我朝开始,从来没有枢密使位次居于宰相之前的,只有曹利用任枢密使时狂妄自大,悍然站位在宰相王曾等人前列。我本人还稍稍知道一点礼节,不敢效法他的做法而紊乱朝纲。 御史唐介曾经以“结交宫掖”的名义参去文彦博的相位(具体所指为文彦博送蜀锦给皇帝宠妃,从而获得高位),后来唐介自己被贬,等到有人提出起复任用他的时候,文彦博正在宰执高位。按照一般理解,即使文彦博对此事,不推波助澜,皇帝也会顾及他的颜面而放弃起复一个小臣。然而文彦博不仅没有趁机落井下石,反而对皇帝说:唐介这个人自担任御史以来,其议论多数时候还是中肯的,虽然偶尔也有风闻参劾的失误,但总的来看做御史还算称职,建议皇帝同意对他起复任用。当时的舆论对文彦博的胸襟十分佩服。 在宋仁宗生病期间,文彦博曾经和富弼一起建议请求早立储君,仁宗答应了他们的意见。此事因故推延,后来直接促成英宗登基的是韩琦等人(注:英宗乃仁宗参考文彦博等人的意见从宗室之子中选定的)。英宗知道文彦博曾经建议立自己为太子的旧事,当面对他说:“朕之立,卿之力也。”文彦博连连推辞,对英宗说:陛下能够当上皇帝,完全是先帝和皇的意思,而且陛下登基的时候,我还在京城以外,是韩琦等人依照先帝的遗愿拥立的,我不敢自居功劳。英宗说:话虽如此,但此事最初是你的提议,所以你还是对我有恩。文彦博仍然不肯居功。到了神宗时期,有人提起仁宗立嗣的缘由,神宗说起这件事情,文彦博用以前对英宗的回答来回复神宗。宋神宗说:你和韩琦等人在我先父继位这件事情上,就好像西汉、等人拥立,虽然各自具体工作不一样,但都应该是此事的功臣。神宗下旨加封文彦博两镇节度使,文“辞不拜”。 文彦博早年曾经上书朝廷,说等人“恬退守道”,希望皇帝下旨褒奖以厉风俗。后来王安石名声鹊起,成为宋神宗最为属意的宰相人选。然而当神宗询问老臣韩琦、富弼等是否可以任命王安石为相的时候,这两人都表示反对,富弼更是直接推荐文彦博为宰相的最佳人选。王安石由原来被文彦博奖励提携的后进一跃成为他政治上的最大对手,然而文彦博对此不以为意。在王安石为相期间,文彦博与他同朝为官,身处嫌疑之地。很显然,如果这时文彦博对王安石的变法新政有所议论,难免会贻人口实,说他有攻击政敌之嫌。然而文彦博并不忌讳这点,遇到自己觉得不合理的事情,他依然就事论事,该说就说。当时朝廷里一些官僚看见他们政见不同,就有人自分门派,互相攻击。神宗皇帝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决心非常坚决,处分了好几个攻击变法的大臣,但却从来没有怀疑文彦博是这些反对者的幕后首脑,依然对他褒赏有加。文彦博的为人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高度任。 文彦博晚年定居洛阳,作为四朝元老,多年辅弼,可谓穷贵极富,然而他十分谦和,尊德乐善,惟恐不及。与道学大家邵雍、程颢、程颐兄弟宾主来往,如布衣之交;与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组成“洛阳耆英会”,平时诗词唱和,互相酬答,“序齿不序官”(按年龄而不是按官职高低来排定座次)。 文彦博任将相五十年,就连的邻邦之人对他的大名都非常熟悉。时,契丹使者耶律永昌、刘宵来宋朝公干。当时负责接待这些外国使者,他带着这两人去见皇帝。两个契丹使者远远看见文彦博站在朝堂门口,马上原地站立,恭恭敬敬地问苏轼:这位就是你们的潞国公文彦博大人吗?得到肯定回答后又说:想不到潞国公还是这么身体健壮、精神矍铄啊!当时文已是古稀之龄,苏轼对使者说:你们还只是看见他的颜容,而没有听到他的言谈。潞国公其人,处理政务的时候,即使是精炼少年也比不上他;而且学识渊博,贯穿古今,即使是潜心钻研学问的名家也有所不及。使者听完拱手说:“天下异人也。” 西羌有个首领叫做温心,有一匹名贵的宝马,温心觉得宝马一定要德才超众的人才够资格拥有,最后他上书大宋朝廷,请求准许他将宝马献给文彦博,宋朝答应了他的请求。从这件事足以看出文彦博在邻邦的受敬重程度。 史书称赞文彦博“立朝端重,顾盼有威”,德望“足以折冲御侮于千里之表”,为人“忠直亮,有大臣之风”,即使在退居乡里的时候,依然“朝野倚重”。异哉斯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